如果不能正常显示,请查看原文 , 或返回

再见?制造业的光辉岁月_手机福布斯中文网

传统制造业承接了大量中国就业人口,从历史数据看,制造业吸纳的就业人数占全行业就业人数的近30%

数据来源:CHOICE

 

同样也是从2011年开始,全国就业人数出现了一波加速上涨潮。而同期,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增速明显不及全国平均水平。制造业就业人数的降低有两方面原因:其一,行业不景气,企业扩张放缓;其二,年轻人择业取向发生变化,越来越多年轻人不愿在制造业工作。

根据欧睿数据显示,2005年至2016年这十年间,中国制造业的平均小时工资从1.2美元上涨至3.6美元,十年涨幅达三倍。按理说,这种薪资增幅并不低(当然不能和互联网行业每年10%的增速相比),可问题在于制造业薪资水平基数过低,增速再高绝对数增长也不多。在眼下物价高涨的情况下,表面的薪资增长已经不能代表实际购买力增长,年轻人自然会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工作。

即使这样,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老板依旧在整天抱怨人工成本太高,近两年,不少制造业企业选择把工厂搬到泰国、越南、印尼此类劳动成本低廉区域。

众所周知,制造业企业日子自然不会好过。不过,在听取企业家哀怨的同时,可曾反思过中国制造业本身所处的历史位置?

传统密集型劳动生产的制造业已经不再是,也不能是中国经济的引擎,综合考虑产出、创收、环保、资源消耗等问题的话,其经济边际效益已经降低至惨不忍睹的地步,而且还在进一步走低。

同时,作为国内吸纳就业人数最大的行业,制造业的不景气直接影响就业市场。自从官方公开了调查失业率后,城镇登记失业率瞬间失去了参考价值。9月份人社部公布的调查失业率数据为4.9%。根据人社部的调查失业率数据看,中国的失业率在逐步走低。不过,这一失业率水平相比国际社会水平相对偏高。根据国际劳工组织今年1月份数据显示,亚太地区平均失业率为4.2%,即使是东亚地区,平均失业率也为4.5%。如今的国内制造业非但没能有效消化社会上失业人群,反而成为了失业重灾地。

制造业衰退的一大因素在于产品质量迟迟提不上去,如汽车行业竞争中,德系、美系、日系车都各有特色,唯独国产车依靠价格优势与他人竞争。

长期以来,制造业重量不重质的陋习终于把整个中国制造带进了坑里。有一点应该引起注意,虽然国内正在提倡提高质量,但实际上,真正做产品研发和升级的制造业企业寥寥无几。原因有三方面:首先,没钱。做研发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对于利润偏薄的制造业企业而言,没几家企业有条件投资研发。其次,缺人。制造业企业的人才多为操作工和销售,真正研究生产技术的没多少人。再次,失信。中国做制造业技术研发的多为高校和研究院,但诸如汉芯事件这类造假现象并非少数。做研发的人群中,很多都把心思花在怎么政策套利。

数据来源:CHOICE

 

制造业的落幕有其客观环境所致、有其历史背景、有其内在发展规律、也有其人为因素。因此,制造业正在交棒服务业算是一种较为变通的选择。

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切换中,有几点需要提请决策层注意的问题:

第一,思想观念的转变。

中国能够顺利从农业化过度到工业化时代(虽然中间经历过坎坷,但整体过度较为顺利),两者有一项共同项——劳动尊严。也许很多人现在都没意识到,在农地耕作和在工厂生产,对于劳动者的心理而言其实是差不多的。但是,服务业则不然。因为服务业是直接人对人的交流接触,在这过程中会形成一种对比。在遵循顾客是上帝的守则下,从事服务业的就业者容易因对比而出现情绪不稳定甚至自卑等情绪,进而造成优秀人才逃离现象。在这方面,西方社会本身因为有宗教信仰的辅助,人们的意识观念中对于职业尊卑的概念较为浅薄,所以西方社会依靠服务业大行其道时不存在道德风险。而中国想要完成过度则需要在人们的思想观念转变上花点血本。

第二,市场机制的完善。

服务不同于食物产品可以由物价局规范价格。服务的价值更多的体现在能给客户什么样的体验,不同的人所提供的服务输出也必然不同。为此,在监管上不能一刀切制定统一价格。同时,也不能对随意定价放任不管。毕竟,国内市场的商业诚信建设不完善,为了利益很多不良商家愿意突破底线。如果不能保障服务输出者和消费者的权益,服务业即使在短期崛起也走不远。同样,如果不能扫除市场中的妖怪害人精,劣币驱逐良币的结果也是可以预见的。

第三,市场秩序的维护。

自从市场饱和之后,国内市场的发展就陷入了一个怪圈,只要一有某个行业或模式兴起,市场上肯定会有许多土豪破门而入进行同质化竞争。服务业相比制造业根本不存在准入门槛,只要有心谁都能复制。因此,服务业的发展一旦有利可图就必然会引发一窝蜂盲从现象。这种现象对于行业发展所带来的一定是毁灭性打击。决策层对于市场一定要有干预,只不过干预的是乱象,而不是干预市场的开放性、包容性、竞争性、有效性。

制造业曾为中国的崛起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了该进入新的一章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