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能正常显示,请查看原文 , 或返回

蚂蚁金服:一个有好戏看的战略性亏损_新浪财经_新浪网

  来源:零壹财经

  同一份财报,有人读出悲观和看空,也有人读出一场大戏降至。

  5月4日,阿里巴巴公布2018财年财报,蚂蚁金服的部分被人关注。一方面,支付宝和合作伙伴的全球活跃用户数达8.7亿,另一方面,第一季度蚂蚁支付给阿里巴巴的相关费用出现亏损,为-1.14亿美元。

  有文章解读这是监管收紧,蚂蚁业务受影响的后果,但这无法解释同一份财报里显示的,2018财年,蚂蚁的财年利润仍同步增长65%的事实。另外的一种分析便显出强大的说服力,这是蚂蚁金服在IPO前主动选择的战略性亏损。

  过去一两年,蚂蚁金服的开销大增,盘点公开报道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钱应该花在了海外投资上,比如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在东南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已经落地了9个本地钱包,形成全球9+1的格局,而最近的两个月内就有两例,发生在巴基斯坦和孟加拉。

  其实,还有一笔开销,花得不显山不露水,却更为有意思,那就是对技术的重金投入。阿里财报中从未单列过蚂蚁的技术投入,但凭一些公开的信息,我们仍能发现蚂蚁投入技术的决心。

  一是对技术专利的投入和重视。去年,蚂蚁提出了BASIC战略,明确了五大重点投入的科技领域,包括Blockchain (区块链)、Ari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Security(安全)、 IoT(物联网)和 Cloud computing(云计算)。这些领域几乎都是需要持续投入的。

  年前一家知识产权领域的权威媒体公布了区块链专利全球排名,阿里巴巴是全球互联网公司中专利申请数量最多的一家。随后有媒体曝出,这些区块链专利,全部出自蚂蚁金服。

  二是对自主研发的重金投入。中兴事件让自主研发这个很行业的话题在全社会热得跟区块链似的,也让蚂蚁自研的分布式数据库OceanBase跟着火了一把。作为软件层面自主研发的代表,这个蚂蚁投入研发了近10年的数据库,打破了IOE垄断全球数据库市场的格局,不仅支撑了历年双11以指数级增长的支付峰值,还开启了商业化输出。和中国自研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一道,堪称中国在软硬件层面自主研发的标杆。

  从蚂蚁CTO的公开演讲中还可发现,除了数据库,蚂蚁的中间件、安全风控、区块链等底层核心技术,全部都是自主研发。要知道,中国大多数互联网公司用的都是国外免费的开源软件,直接做应用市场的收割。这也意味着,蚂蚁在核心技术上的投入成本,要高出许多许多。中兴事件已经证明,这种“笨”功夫是极有价值的,免费从长远看其实是最贵的。当然,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三是对产学研的投入。去年一则科技圈内的小消息,短短几百字,含金量却不小。说的是蚂蚁成为加州伯克利RISE实验室的SPONSOR。RISE的前身AMP实验室,是全球计算机领域的顶级实验室,Google、Microsoft、Amazon是其常年的SPONSOR,从去年开始出现中国互联网公司的身影,一个是蚂蚁,另一个华为。

  和顶级高校开展科研合作,以弥补在长线研究和基础研究上的短板,是世界级互联网公司的惯常做法,如今中国公司也开始在这条路上发力。

  四是对人才的投入。去年LinkedIn发布了一组数据,在海归人才净流入指数上,杭州位居中国第一,这颠覆了几乎所有人的思维惯性,觉得应该是北京上海深圳才是。当然这里面当然有杭州海归基数相对要小的原因,但这两年海归大量入杭却是事实。根据蚂蚁人力资源公布的数据,蚂蚁近10%的员工拥有海外留学及工作经历。据说其AI及区块链团队,一半工程师是海归。CTO程立一次接受采访时也曾说,蚂蚁从2015年开始,规模化引入科学家级人才,布局20年以后的前沿技术。

  总之,这家因为支付以及金融服务为外人熟悉的公司,正在全面开启向科技公司转型的步伐。传统企业重利润,而科技企业,更看重未来和成长性。

  所以,这场小幅亏损的背后,其实是在上市前的财务自由期,布了一场对技术和未来的局。未来的蚂蚁金服,将会是像Google、Amazon那样的科技公司,金融服务只是其技术支撑的一个场景而已。

  类似的反转在30多年前曾上演过。当年Intel果断停掉传统内存业务,把这个市场拱手让给日本人,豪掷3亿多美元(这个成本在当年确实惊为天人)研制微处理器80386,这一度让Intel的财报显得难看,让日本朝野一片欢呼认为自己打败了美国人,但时间已经证明,Intel正是靠这场技术豪赌完成了对IBM PC兼容机市场一统江湖的伟业。

  最近,投行巴克莱银行经实地考察并重新进行业务分析和估值计算后,对蚂蚁金服估值由1060亿美元上调至1550亿美元,上调46.23%。安信证券对蚂蚁金服给出1600亿美元估值。

  两家机构的论证材料里,对科技和全球化的看好是最大的支撑。

  声明:本文仅作信息传递,文章不代表零壹财经立场。

责任编辑:陈悠然 SF104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