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能正常显示,请查看原文 , 或返回

中式木工工作台(桌)的设计美学及制作实践初探

中式木工工作台(桌)的设计美学及

制作实践初探

铁翰堂

内容摘要:

理论上,木工桌(木工工作台)是木工工作的必备设备。但是经典、成熟、有相应的科学含量、偏向艺术设计的适用的木工桌(木工工作台)在国内本土却很少见。目前网络上呈现的中式木工桌(木工工作台)大都是西方产物。也曾见到国内木友制作不少木工桌(木工工作台),但很可惜几乎无一例外都是抄袭和模仿。很少见到自主研发与技术改进的中式本土木工桌(木工工作台)。

本文针对以上现状,对中西式木工桌(木工工作台)的性能特点制作流程等要素进行了全方位的数据分析和研究,提炼出相应的技术要点。通过具体的实际操作,融入更多中国元素进行了中式木工桌(木工工作台)的制作尝试。在改进西式木工桌(木工工作台)的基础上,更多地探索了具有典型中国木工哲学的理论与实践,总结出更加符合本土特色,具有中国木工理论元素的木工桌(木工工作台)制作经验。

特别是对整个木工桌(木工工作台)的制作流程从设计到制作安装进行了全面的细致梳理,对于促进中式本土化的木工桌(木工工作台)制作直到了相应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中式木工工作台(桌),设计,制作,实践初探


以下正文:

铁翰堂从事铁艺的原创设计,研发,生产以及销售。在从事铁艺的过程中,因为涉及木制刀柄及其他相应的木制配件,需要经常使用木工机械或器具,木工工作台是必备的需求。为了改善或提高工作的效能,笔者曾经弄过一个简易的工作台,这个工作台确实也发挥了他应有的功能。

但在工作中,笔者发现,过去的简易木板架子在工作中已经受到许多限制,许多新的功能已经不适应新的要求。加上也想进行一次技术革新,制作一个新的木工工作台被提上议事日程。

壹、对木工工作台(桌)的前瞻性思考

在研究了网络上的各种工作台之后,发现有几个十分显著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深入的思考:

(一)所有的木工工作台都显示是欧洲版或者美洲版。其中德国版,什么夏尔版,BC版之类,又最有代性。基本没有看到过一个中国本土的木工工作台(桌)。换句话说,在本土中国,几乎没有见到什么正经的工作台(桌)。目前所有的中国木工工作台(桌)几乎清一色是抄袭西方,其款式的创新程度相当有限。虽然也有中国木友制作出相应的木工工作台(桌),但其设计的水平,尤其创新的水平,都实在难以苟同。

(二)网上提供的木工工作台(桌)设计数据五花八门,莫衷一是。尽管这些工作台的数据有其相应的科学性,但笔者始终认为这也不过是外国版,与中国本土设计或者本土文化的内涵毫不相干。至于中国本土中的木工理论与实际几乎没有渗透到木工桌的制作过程中。

(三)笔者了解到,不少中国木友一直在努力尝试制作中国本土的木工工作台(桌),但是无论其基本数据方面,制作工艺方面,还是工艺的先进性,以及实际制作出来的效果,让人满意的比例也不是很高。表面看来,有的木工工作台很华丽,很嚣张,但仔细推敲,不难发现其中空洞的文化表征。甚至发现不少木友连基本的常识都不具备。

(四)不少中国本土木友,一直也在关注木工桌的设计与制作,但由于有的木友的基本常识很欠缺,又缺乏基本的思辨方法,也缺乏基本的创新动力,或者由于各种生产条件所限,有的停留在空想,即使有木友进行了试验,也仅仅处于一种浅尝即止的状态。真正能够多创作出有自主知识含量的令人满意的作品的少之又少。

(五)可能由于历史原因,也可能由于条件所限,或者风气所宗,本土木友并没有真正形成把木工工作台(桌)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来对待。“一切都便宜从事”,就是本土木友的代表性想法。甚至有的木友看到他人花了大的价钱或者精力制作出一个好的木工工作台(桌),还反问“有什么用?”。

这种“工具即是生产力”的思想在中国本土是很欠缺的。铁翰堂敢打二百五十块赌,在中国本土,无论什么匠人,把自己的工具制作得精良,绝美的,科学,超艳,值钱,有这种想法的匠人实在少之又少。见得最多的是,无论什么都工具都对付了事。如此一来,我们的就是什么工作都毛糙得不行。

(六)事实与推断说明,中国的青年一代从事木工的比例并不高。那种断层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能不说是很大的。老的一代不屑于做什么木工桌,也没有精力和心思做木工桌,而新一代缺欠的木工常识与经验又不足以支持尝试适合自己的木工桌,于是造成青黄不接的局面。

(七)就目前的中国本土生活而言,做一个木工桌的成本很高。材料问题不说,购买相应的设备包括先前应备的加工设备,后期的配件设备,以后的维护费用都是一笔不小的投资。何况,还有一个致命的问题,中国的木工或者木友,并不会产生什么世袭传承的传统,花这么大价钱做这么一个不堪一用的器物,难免产生一些负面的想法。

同时另外一个致命的问题也影响着中国木友的思想,那就是,在本土,一辈子做木工并不一定是许多人的梦想。相当多的木友并没有很大的木工工作坊,做了这么一个大家伙,往哪里放?放在高楼的十八楼?十三层?二十五层?都不是很现实的问题。

如此等等诸多原因,造成的结局便是,许多木友宁可观望,也不会去制作一个高大上的什么木工桌。

贰、木工工作台(桌)的设计与制作

现将笔者有关的设计与制作分享如下:

一、材料的准备

笔者多年从事铁艺方面工作,但经常与木为友。四五年前,在一次偶然的采购中,见到旧货市场一堆榆木桌腿拆下旧料,以较低的价格全部买回。码放闲室风干。心想早晚一定会有用处。

前年,在一次采购铁料的过程中,偶然见到旁边有收旧木料的场地。问有否榆木。答说有的。当即收购了几块半真的老榆木板(中间夹槐木)。在准备付帐的时候,忽然发现对方地磅下还码着几块老的拆房料(估计)老槐木大料当作垫木。当即与老板侃价,用四百块收回五大块。实际上,这部分料应该是很好的板料。厚约10公分左右,宽约20公分,长约两米。但是,这样的好料,不知被什么下三烂的渣木匠给糟蹋了。因为这料的中间每隔25公分左右,被斜切锯锯开一个斜的口子(不是直切,而是斜切锯胡乱切),口子宽约3公分。因为切口不齐,又被下三烂的摊主用来当垫木,所以有的切口就被过磅的汽车压碎了。好在这木头韧性好,结实,再怎么压,整块的部分依然保持完好。而那些压开的小方块(长)正好可以用他用。买来之后,架在房间风干。

随后,正好制作木工工作台的想法冒头,寻思再三,好好把这些木料全部用上。

榆木腿是现成的料。稍稍处理即可使用。而老的槐木板清理之后拼上,就可以成为一块大板了。

在拼板的过程中才听说,这种料都被称为“千年贼”。幸哉。

二、设计的准备

材料准备之后,制作一个什么样的木工工作台?怎样制作?如何考虑这个工作台的多功能?怎样才能制作出一个满意的多功能工作台?怎样解决制作中的技术难题?制作中如何体现个人的审美价值与审美需要?中间会遇到什么问题?制作需要花费多少时间?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萦绕在心头。也是一个未知数。

由于只是一个木工爱好者,除了打铁需要或做刀需要,制作了不少木柄之外,其他大件基本没有动过,所以一直心存畏惧,不知道从何着手。

但是,这毕竟是自己所用的工作台,多大,多小,什么功能,都只能自己体会,别人无法插手。没办法,新生事物,还得自己在网上查询。

下载许多图片及视频,经过研究之后发现,木工桌其实并没有什么高深大义。其特点无非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结实。那种仅靠几块三合板或者五分板做木工桌显然是不仁义不道德的,也不符合我的生产管理哲学或审美取向。我所看到的木工桌,没有10公分厚,至少有8公分厚。至于桌腿,如何也要保证10公分见方,否则不是西方圣哲的木工桌。至于像中国本土有的木友那种胡乱将就的想法,在西方木友那里是不可能见到的景象。

其二、大部分的木工桌腿为直立式。四仰八叉的木工桌少有见到(个别也有,但必须是多维力学结构)。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保证在桌面往下打击的时候,力量不会发生偏移,造成桌子破裂。

其三、大部分西方式木工桌为纵向拼板板,其目的是为了增加桌面的厚度,保证桌子的正常使用。因为拼板的接触面大,几乎少有加销,几乎是直接胶合。当然有少数加圆销或者饼干销(榫)。

其四、西方木工桌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桌面整体式。即整个桌面为一体。该多宽就多宽,呈一个大板状态。另一类为拼板式,即桌面分为两半。左右各一半。中间留下空格,夹工具。同时也为当班公班母用。当然还有其他各种款式。都大体根据各人的不同需求而设计。比如,另侧设计为工具槽等等。

其五、所有的木工桌桌腿,设计的方式各有不同。似乎无法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无论怎么设计都必须保证桌腿的结实程度与咬合程度,保证桌腿的受力。(无论榫卯还是螺丝拧结)

其六,所有的木工桌鲜见中式本土的。无论尺寸,还是使用功能,还是制作的方式,还是其中体现的木工常识等等。即使有许多木友也做过,很少本土化的倾向。有的中国木友制作的木工桌,虽然做工不错,但很夸张,很嚣张,下的赌注也大,投料也多,做得也很精致,也很华丽多姿。然而,有的只是华丽的外表,永远没有摆脱抄袭和模仿的影子,完全没有一丝儿主见。更少见融入中国本土化的文化因子。

鉴于以上各方面,笔者先在脑子里构思了自己想要的木工桌的雏形。并且用毛笔勾勒了一个草图。如图1,2:

从这个蓝图上笔者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要素:

(一)既然很难见到中式木工桌,参考西式就是不二法门了。毕竟西式木工桌风行一世,无可替代。其制作原理,其使用功能,其工艺技术都已经独霸一方。

(二)厚面,厚腿,强悍,结实也是不二选择。

(三)凹槽式(嵌入螺丝铆定式)腿脚结构不是本人的喜欢,所以不予选择。而榫卯式结构最为本人热衷。其主要目的是充分体现传统木架构的优势,体现其木工技术的艺术性特点,体现本人在木工艺术方面的审美取向。

(四)桌面设计:初步确定为双功能(多功能)式结构。即左侧为硬木大板台面。而右侧为工具夹及工具槽结构。这种初步设计省料又省工时(如果整面大板,也没有多少用处,还费料。如果右侧工具槽,则省下许多大板。又增加了功能。见下文)。

(五)桌面功能:除了上述功能,笔者充分考虑在传统西式木工桌功能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的功能。首先保证三项功能:桌面左侧的班公班母夹紧功能。桌面胸前侧(尾钳)的班公班母夹紧功能。桌面胸前侧的单体班公功能。其次再考虑桌面左侧(胸前侧)的顶棍功能。将在左侧胸前腿处安装一个木柱(用来顶着木料刮木用)。

(六)工作台整体必须保证符合受力力学原理,结构学原理,审美原理(简约大方),以及个性化的需要(做小件居多,更多夹紧功能)。等等

以上是初步的设计。

三、制作的流程

设计完成之后,便准备动工了。动工之前却有两个问题横在面前。

一是木工桌的具体数据是什么?什么样的数据才是科学合理又接地气的?更主要的是体现中国木工哲学?在笔者调查的过程中,各种木工桌都有自己的具体尺寸。但是笔者感觉这些尺寸都不是本人想要的符合中国理念的尺寸。

那种学西方的物件总也不能得其根本的做法不是本人的意愿。单纯的模仿既没有什么理念上的先进之处,也看不出什么实践上的提升。有的只是简单的模仿处处漏洞,笔者感觉很难接受。

根据中国的格物学原理,又根据本人对于传统中国木工常识或者诸多常识的理解,确定这个木工桌的长度应该相当于人体的身高。这样的长度才是比较有意思的。而根据人体力学,人的双手(左右手)中指尖对中指尖的长度与人的身高近似。本人身高1700MM。那么,这个桌面的长度在17500左右才是最完美的(身高放长)。也是视觉上最漂亮的。如果短于这个尺寸,既不美观,实用上也受限制,白做了一张桌子(中国哲学宽取窄用,宁大勿小)。

桌高。本人对于桌子的高度没有任何体验。但是上文已经提到过,曾经买下旧的榆木桌子腿,现成的高度大概是780MM。而且先前一直用的木板工作台,也相当顺手。量了下,高度是810MM左右。

那么究竟多少是合适的高度呢?一直没一个谱。正好一个邻居哥们一直做园艺,找他商量,他说鲁班口诀“凳不离三,桌不离九”之类,于是记了下来。如果根据鲁班尺的标准,“不离九”不就是79CM左右吗?于是初步桌高确定790mm。

笔者从事锻艺十数年。有一个简单的常识,那就是当我们挥锤而锻的时候,铁砧的最理想的高度是人体站立,右手握拳,拳面离地面的距离。太高就不好使了。如此一测,790MM不正是适宜的度度吗,再将右肘握拳,曲折,往前胸一对比,正好是肚脐下面的高度。而这个高度与790MM也是相当的。

至于桌面的宽度,原本想做一个较宽的面。但另外一个常识又告诉笔者,如果宽于900MM,则出不了门了(门宽通常900MM?)。而这个桌子,笔者最终是要让他搬走的,不会永久呆在租来的房间里。所以第一个决定是这个木工台桌绝对不能宽于900MM。

其次我的板料也不会有800MM宽。再说整个板(桌)面做成800,也有点浪费(前文已述)。于是设计成了500MM的桌面,留下300MM用来当工具槽存物,那就是最完美的了。(后来实际桌宽为750MM左右)

二是先做什么。是先做腿还是先做桌面?查阅了许多木工桌的视频,跟先生鸡还是后生蛋一个难题。没个谱。有先做腿的,有先做桌面的,没个先后之后,就看你的具体情况。经过各种权衡,于是有了以下各个方面的处理结果:

(一)做面板

本人情况已经如上所述,板料是固定的。于是确定先做板料。再根据板料的长短来确定桌腿间距的分配。因为自己不会拼板。找了一个极不负责任的所谓哥们帮忙,费了两个半天的工(本来只需要大半天),终于将大板拼好。然而,哥们无论如何不给清缝,也不找平。无奈只能自己再费几天碎片一样的时光,才把大板搞定。搞定大板之后,发现板长达到了2100MM左右。如果按先前的1750MM下料,不免有点可惜。于是与另外一个搞园艺的木匠哥们商量,用鲁班尺一量。其他都是非吉数。而1960是相当吉利的一个数字,于是确定了板长1960MM。下料。待用。

(二)确定腿距

个人感觉,真正的学问在这里。因为查阅过相应的一些木工桌的结构设计。虽然也是各有道理,但其“冂”型或者“丌”型或者倒“F”型平面结构,似乎总有一种说不出的缺憾。因为,我所知道的背景是有一部分木工道友可能动手能力超强,但其学问常识修养甚至具体问题具体处理的思辨方法也可能确实也有需要改进的成份。木友做的东西确实好,但是在其理论的建构方面,也确实是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无论“冂”型或者“丌”型或者倒“F”型设计中的哪一款,在其间架结构的黄金分割方面都有改进的必要。如果仅仅是照猫画虎,我认为这是极不负责的。因为这个工作台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平台,而是要经常用于“工作”。而且,它确实能体现某种文化的丰富内涵。

至少从功能上讲,要充分体现桌子台面用于“顶”“压”“夹”“砸”“找平”“承重”等等各种各样的功能。如果如果在这些功能方面不进行充分的力学结构的考虑,这样的设计就有点“浅薄”了。

同时,笔者认为有的木友哥们虽然做的西式木工桌很精致,但是在其使用的功能性构思方面却未必尽如人意。也就是说,可能对方做的木工桌外表很美,但其结构力学却未必有相应的力学设计原理作为支撑。比如倒“F”型结构,就不是本人所能接受的一种类型。

因此,在设计这款木工桌时,笔者而是全面衡量了中西方木工桌的各种设计。决定采用倒“丌”型结构。这种结构既美观漂亮,同时又考虑了它的受力面。更主要的是能体现某种中式的结构力学审美。

而在确立这种结构的同时,首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必须要美观。根据设计学原理,美观的前提无形中是以黄金比例为基础的。即底部腿脚“左中右”的分配不能随意确立,而必须保持一种五分之二五分之三左右的分配。至于桌腿的粗细也必须与整个台面的视觉效果相一致。换句话说,如果整个台面厚实,而桌腿纤细,显然不是合理的搭配。反之亦然。

二是必须要保证使用的便利。即根据传统使用习惯(右手主导型),左侧站立,紧贴胸前,那么胸前则为受力多的方位。这部分的使用频率会很高,用力也最大。显然其力距就要小。以便于打击与砸实。而桌尾部分(胸前远处)显然用得少,则延长之后不会受到影响(它只起一个平衡的作用。)。参考以上,为此设计了这样的数值:前腿与桌边距(胸前)30公分+前腿径10公分+腿距106公分+后腿径10公分+后腿与桌边距(远胸)40公分。合计196公分。

虽然后来桌面封边,桌面加长,而这个比例依然很好看。

(三)确定桌腿结构

用什么样的结构来支撑将近两米的大板?什么样的结构既结实,又美观,又保证受力?同时还具有相应的传统榫卯特点?经过一番思考决定采用鲁班榫的方案。即两榫内部相交。两两相互咬合。(当时不知道叫鲁班榫,只知道各榫之间最最大程度咬合。同时又美观实用。又体现本木友的爱好。做好之后,木匠朋友才说我做的是鲁班榫)(图3,4,5)

我是个铁匠,没有做过更多的木器。也没有太多的什么理论知识,但是,有一种直觉,觉得穿榫的咬合力一定大于暗榫。原因是穿榫可以保证每一个榫头相互“别”在一起,彼此“较劲”。同时又能起到一些平衡的作用。所以在做桌腿的时候一律用的是穿榫。并且将桌腿做成框架式结构。这样无论什么情况下,下部的结构永远都是稳定的。不会因为任何元素而发生晃动。如图(6,7,8):

其次,我还使用了“挑梁”结构。如上右图8。

看过中西方许多木工桌的式样。其腿脚的设计可谓五花八门。但这样用挑梁结构的似乎我还没有发现。大量的木工桌,除了一部分使用嵌接式框架结构之外,大部分用的还是传统榫卯框架式结构。

一般木友,固然有的可能手艺好,做出来的东西漂亮。但本木友一直有一种直觉。就是一般的简约式框架结构,除了能节约一部分材料之外(其实并没有什么节约),其实并没有更多地发挥“结构”本身的价值。挑梁式结构并没有什么额外的原材料花费。相反只是在原来框架结构的基础上,保持了多余的木料。支出来的那一部分结构,既能“别住”下面结构的任何一个松动部分,又能紧托上面的大板,使上面大板的任何一部分力量都能有效传递到下面的框架上,使桌面板板与腿脚联系得更加全面。

而我往右侧出的部分,却是专门用来托住工具搁板的。

显然,这种支出来的结构的框架美也是相当值得珍视的,只是平时,我们都仅限于的“工作”,限于完成设计制作“任务”,而忽视了“非对称结构美”的存在及其特殊的价值。(图9,10,11)

(四)桌面封边

原本大板没有封边。做的过程中,发现没有封边的板可能会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万一开裂在所难免(北方干燥)。而封边将两头锁死,减少这个不足。其二封边便于安装尾钳。于是在木工朋友的帮助下,进行了两头的封边。其中前侧部分是朋友帮忙封的。后面部分我等不及,于是照猫画虎,也就自己动手封了。感觉效果还不错。

左侧是第一次封的平面边。哥们直接打榫,将一头锁死。严丝合缝。甚是开心。

右侧,第二次,笔者照哥们的做法也进行了封边。将平行边改成了增高边。其目的是用来当做顶子用。笔者查遍网络,这种封边是没有见到过的(笔者加工都是小料,不会有超过两米长的大料,当顶子正宜。再说超过两米的大料,也用不着这个桌子)。既算物尽其用,也算一个小小的技术改进。

第一次封边的时候,哥们提到要是做成绝户楔就更好了。于是在第二次封边时,笔者就加了一个绝户楔。效果还真好。因为另一边的材料有一小点瑕,只做了一侧,另一侧空缺未做。留下一点遗憾。

自从面板两头封边之后,个人感觉,整个桌面风光了不少。(图12,13,14)

(五)完成桌面功能搁格与工具槽板

上文提到过将要制作一个多功能工具槽。既是以前工作时的实际需要,也是参考西式多功能木工桌的结果。而这种设计国内似乎并不多见。在比较中西式多功能工具槽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其设计几乎一律是居中承重式。而笔者认为,工具槽本身只是一个附加功能,在使用中并不会承重。其二它本身也不会有多大的重量。如果把桌腿承重的功能放在工具槽上面,不仅仅是浪费,还显得呆笨。所以就采用了不对称檐式(挑梁)结构设计。而把所有承重的部分放在桌面。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种结构应该是独一无二的。如图(14-1,14-2,14-3)

特别需要提到的是,在设计多功能结构的同时,还特别考虑了双重复合功能。那就是工具的嵌插功能和平放功能。而这两种功能的结合目前还没有发现第二例。设计这两种功能的时候,我们还特别改进了平放功能中的杂物排放效果。即在工具槽的内侧,留下一个长口,遇到杂物可能通过这个缺口往下排放。而这两个缺口也增加了嵌插工具的数量。如图(15,16,17):

(六)夹具的安装

就西式木工工作台而言,夹具的安装显然是一件硬活。表面上看起来简单。其实不然。里面的技术活还真不少。

算起来以下几个方面都必须经过仔细算计,测量与具体操作。

一是安装的位置。曾经看到一位木友,把夹具安在木工桌的右侧,问他是不是左撇子,他说不是,于是很多都表示不理解。通常情况下都是安在胸前部分和桌面左侧的前(远)部。

二是安装的准确性。如果不是老司机木友,想把夹具安装得严丝合缝还真不是容易的事。比如给铁轴找中,确定三根铁轴的准确位置。在木桌上的上下距离。里面的固定铁板与外面的铁轴之间的精准对接。外面的木夹与桌面的平行。咬合的紧密性。一干问题。想去吧。幸好有一个木友哥们在,三下五除二,给指明了方向,再一神作,才差不多把夹子装好。

三是安装的稳固性。看过许多视频。西方木友做这个木工桌几乎等于神作,简单而明了。一旦自己操作则不免万事开头难。不要以为里面的固定板安装就完事了。如果能有底腿横撑的稳固那是最好的。

四是安装的工具选择与技术处理。工具夹铁轴最大直径为28MM。最小直径为20MM。要穿过封边和横撑将近10公分的距离,没有这么粗和长的钻头,一直是一个难题。好在木友启发我自己锻打一个,于是抽时间用冲击电钻的钻头分别打了一大一小两个“山”字形三尖头的木工钻头。经过试钻,效果还真不错。也可能是在制作这个钻头时,作了一点技术改进,“山”形钻头的每一个侧面都经过开刃处理。钻起来真有一种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感觉。

再就是铁固定板的固定。由于桌面板是老的槐木,硬度高。刚开始,用木螺丝拧紧,还没有钻一厘米,螺丝竟然断了。如何都拨不出来。幸而另外一个哥们告诉,必须先打一半引孔。终于才将螺丝拧上。硬干显然是不行的。(图18,19,20,21)

(七)桌面打孔及抛光

除了一般性工作平台之外,木工桌最大的功能是各种班公班母的作用。这在传统本土的木工台上是不可想像的。而根据西式木工台的一般制作需要,将会在桌面打上许多孔作为班公之用。鉴于这样的功能本主也准备如法炮制。不过,本主曾经看到的有孔打得太靠边。从结构上讲是不很合适的,必须加以改进。即孔的位置将不于小于边沿的10公分左右。并且两排孔之间的位置为“Z”字形结构。这样保证每一个班公都能派上用场。

看许多资料,最标准的打孔应该是方形孔。方形孔的榫节上好像还安装一个机关。这样用起来方便。但因为我这个桌面已经安装完毕,打方形孔不方便了。只能打圆形孔,再想法改成半方半圆,这样制作起来可能方便一些。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我曾经看到有哥们打孔,打得中规中矩,一点动感都没有,这是本主不屑为之的。

关于抛光,毕竟笔者是铁匠,二把刀木工,铁匠活之外的木工活,正经没有做过多少。能把大块的木料搞成这样已经超乎想像。最后的桌面平整及抛光就有点勉为其难了。现成的清刨,刮刨等工具也不是没有,只是由于时间紧,手法不熟练,只能用角磨机打磨一下,暂且将就。将来有闲暇了再作处理。

(八)上油保养及其他

没有用过木蜡油。但知道有此一说。本来想用方便的什么植物油打一遍了事。但三草君一直坚持鼓励用木蜡油。正好也有其他用途。于是买三斤备用。待一切收拾完毕,将木蜡油奉上。三二遍了事。

四、制作的结果

现将笔者有关的设计与制作初步分享如下:(图22,23,24)

完工图后续处理。

叁、几点技术撮要

(一)都是就料制作。旧货老槐木。腿为老榆木。其中撑子条为杉木(就料)。如果有新的好料,好的工作场地,以及好的心情,好的时间,可能情况会完全不同。

(二)全部用鲁班榫。每一个榫头全部角度(全维度)都充分咬合。榫头一律外露,稳定性奇佳。每一个人的制作理念不同,结果会不一样。好坏完全取决于个人的条件。但是本主认为取法乎上总是好的,那种将就从事的态度让我很反感。

(三)全受力。桌面与所有的承接面接触。尤其撑子面一律加长。美观而结实。(可惜杉木实在不堪一击,其中两面稍稍松裂)

(四)全多功能。整个工作台加了四个夹具(多买一台,没舍得处理。加上。)前头的顶栏,中间的顶子若干个。由于笔者并非专业木匠,使用的木工桌的功能与一般木友不同(小件居多),想增加一个夹具(也是多买了一个),于是在木工桌上安装了四个。左侧两个,一个快动(自动)夹,一个手动夹。前胸两个,一个尾夹一个旋转夹。

(五)五千斤以上受力没有问题。

(六)两个朋友略为帮忙,其余为全二把刀本人制作。合缝为一哥们(号称木匠)制作。但哥们极不认真,缝没找平,且平面也没有找平,只能加水后强行压平。结果浪费费我一公分的板面。另一哥们帮忙斗榫(开榫为本人制作)。甚为满意。

(七)所有设计融中汇西以及自己。兼顾各种美学与功能。尤其结构方面,除了考虑鲁班原理,兼顾黄金比例与实际功能。两腿略呈八字型(因为本人为铁匠,撇面卯口忘记撇开。但实际已经左右各撇10MM--看不出来),如此前后力量加大若干。其稳定性奇佳。

(八)桌高:拳面到地面的距离(780MM)。桌长一派(左手中指尖到右手中指间距离。略等于身高。1860MM)实际制作中不断加长,预定长度为鲁班尺1960毫米吉数。实际有2000毫米。桌腿第一榫高地面180毫米。桌宽:台面500MM。槽面300MM(不到)。

(九)现有工具大台刨一个,手提刨二个,台锯一枚。其他小工具若干(不尽全用)。

不足:

本人十年以上老铁匠,没有更多木工经验,所有方料既没有找太平,开榫也没有找中(没经验),个别桌腿不完全一致。右侧两腿有误差。幸而大致尺寸不差。几乎没有走位。

而在桌钳安装的过程中,由于自己制作的钻头存在相应的误差,钻出来的孔与铁轴之间的咬接略有抵触,经过修订,方才契合。

再次由于赶工,也由于没经验,桌面没有仔细抛光。容后处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