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睡觉
我们每个人都要睡觉,通常是在床上躺下,停止身体活动,闭上眼睛,然后意识逐渐丧失,对外界的情况不再感知和反应,直至醒来。
类似的情形也发生在其他动物身上,例如猫、狗、鸡、鸭等动物都会睡觉。猫和狗睡觉时会卧下,眼睛关闭,身体静止。鸡和鸭睡觉时,可以卧下,也可以单腿站立,头弯过来,将嘴插入自己的翅膀下面,闭上眼,并且维持这样的姿势不动,直至醒来。
睡眠占用大量的时间。人每天要睡大约8个小时的觉,在睡觉期间不能做任何事情,相当于生命时间的三分之一被“浪费”掉了。有记录的,睡眠时间最长的动物要算犰狳(Armadillos,Chaetophractus villosus),每天要睡17-20个小时,也就是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睡觉。在睡眠期间内,动物不能捕食和进食,而且由于意识丧失,不能感知环境的变化并且做出反应,更容易被其他动物捕食,对自然界中出现的危险(如山洪暴发)也不能及时躲避。
也就是说,睡眠的消极作用是很大的。既然如此,为什么动物又要演化出这样一种身体状态?如果演化过程使得动物不需要睡眠,不是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宝贵的生命时间,也减少在睡眠时出现的危险吗?。
动物普遍要睡眠,说明睡眠对于动物来说一定具有绝对不能缺少的功能,其带来的正面作用一定超过负面效果。1971年,睡眠研究的先驱者,德裔美国科学家阿兰・瑞赫特沙芬(Allan Rechtschaffen,1927-2021)就说过,如果睡眠没有对生命绝对需要的功能,那就是演化过程所犯的最大的错误(If sleep doesn’t serve an absolutely vital function, it is the greatest mistake evolution ever made)。
睡眠的绝对必要性可以从睡眠缺失的后果看出来。人类的睡眠如果被扰乱,第二天的注意力会不集中,开会或者开车时会打盹,思维能力也会下降。长时期强制性地不睡觉更会使人神志不清,判断出错,出现幻觉,甚至精神错乱。有一种罕见的遗传病,叫做致死性家族失眠症(Fatal familiar insomnia),为PrPc蛋白编码的PRNP基因中有一个G到A的突变,使得蛋白中第178位的天冬氨酸变为天冬酰胺(D178N),蛋白变为朊病毒,使与睡眠密切有关的丘脑变性,患者完全不能睡眠,